Skip to main content

优化程序性能方法概览

本文为CSAPP的第五章的笔记。CSAPP作为入门超算优化的读物,不出意外的话,会有第六章的笔记,这篇笔记不会成为一个系列。但CSAPP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,非常推荐大家读英文原版!

本章如果不太懂指针也没有太大关系,尽力写了一些讲解,希望大家都能看懂,并且都能动手试试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。

绪论

要想了解优化计算,我们首先要了解处理器的运作, 我们需要一个目标机器的模型,指明如何处理指令,以及各个操作的时序特性。学过汇编语言的我们都知道,编译器必须知道时序信息,才能够确定是用一条乘法指令还是用移位和加法的组合,对嵌入式技术人员来说,这就是类似于时钟的概念。

然后,我们利用处理器提供的指令级并行能力,同时执行多条指令。

代码剖析程序是我们的好帮手,它是测量程序各个部分性能的工具,帮助找到代码中低效率的地方,确定程序中我们应该着重优化的部分。

代码优化远不是将本书给出的代码视作一个框架那么简单,实际上是存在相当多的试错试验的。看上去很小的变化会导致性能上很大的变化,一些被寄予厚望的技术也可能是无效的。我们很难确切解释为什么某段代码序列具有特定的执行时间,性能可能依赖于处理器设计的许多细节特性。

研究一个内循环的代码是研究优化计算的良好开端,这样可以识别出降低性能的属性。例如,过多的内存引用和寄存器使用不当。从汇编代码开始,我们还可以预测什么操作会并行执行,以及它们会如何使用处理器资源。确认关键路径(循环的反复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数据相关链)可以决定执行一个循环所需要的时间。

不断修改源代码,试图欺骗编译器产生有效的代码,确实是编写很多高性能程序的方式。

你可以撰写“编译器友好型”以及“缓存友好型”的程序。针对不同的目标硬件平台,做出特定的优化。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对于系统充分的理解,以及程序功能正确,回归测试到位。

1. 优化编译器的能力和局限性

现代编译器运用复杂精细的算法来确定一个程序计算的是什么值,以及如何被使用,然后利用一些机会来简化表达式。在几个不同的地方使用同一个计算,以及降低一个给定的计算必须被执行的次数。

命令行选项“-Og”调用gcc是让gcc使用一组基本的优化。-O0是传统的选项,因为是最适合调试的。-O1,-O2或更高则是让gcc使用更大量的优化。

gcc -Og xxx.c # 有优化
gcc -O0 xxx.c # 无优化

我在命令行试了一下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使用Windows Powershell自带的命令Measure-command查看有优化和无优化的运行时间对比: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,有8millis左右的差异!

在这个程序里,我只是使用了printf("hello world")这样的语句,在一些非常大且复杂的程序中,优化的效率会更加明显。

大多数gcc参与编译的项目中,优化级别-O2已经成为了被接受的标准。本书主要考虑以优化级别-O1编译出的代码,重点还是放在C语言函数的不同写法,以此优化性能。

编译器必须对程序使用安全的优化,必须考虑所有会遇到的情况。但是程序的功能不应该变化。当然,这是两边共同努力的结果,程序员也应该思考如何将程序写的更容易转化为机器代码。

内存别名使用

以下两个过程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定一种程序转换是否安全有多难:

void twiddle1(long *xp, long *yp)
{
*xp += *yp;
*xp += *yp;
}

void twiddle2(long *xp, long *yp)
{
*xp += 2 * *yp;
}

两个过程似乎是做了相同的事情,都是把“指针yp指示的位置的值加到xp指示的位置的值”这件事做了两次。

但内存引用次数不一样,这就导致了效率的不同。

twiddle2效率更高,它只需要引用3次内存(读xp,读yp,写xp);twiddle1有两句,所以有23=6次内存引用。

但还需要注意,我们要考虑xp等于yp的情况:

void twiddle1(long *xp, long *yp)
{
*xp += *xp;
*xp += *xp;
}

void twiddle2(long *xp, long *yp)
{
*xp += 2 * *xp;
}

twiddle1的情况下,*xp增加4倍,2的情况下,增加了3倍。编译器不知道twiddle1会如何被调用,因此它必须假设xp和yp可能会相等。因此,它不能产生twiddle2风格的代码作为twiddle1的优化版本。

两个指针可能指向同一个内存位置的情况即为内存别名使用。

只执行安全的优化中,编译器必须假设不同的指针可能会指向内存中同一个位置。对于一个使用指针变量p和q的程序,考虑下面的代码序列:

x = 1000;
y = 3000;
*q = y;
*p = x;
t1 = *q;

t1的计算值依赖于指针p和q是否指向内存中同一个位置。如果不是,t1等于3000,如果是,t1等于1000。这提示我们,编译器必须能够确定两个指针是否指向同一个位置。

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指针的取值过程,带*号的是指针p所指向的位置,p当然就是指针本身。指针自己的内容是0x00400000一类的地址,*p则是这个地址存储的值。

这个地址可以看作是快递箱,箱子里存储了数值1000或者是3000等。在这里,* q=y意思是把q指向的地址存储的值拿出来赋为y的3000,* p=x的意思是把* p存储的值拿出来赋为1000。那么,t1 = * q 当然就是把* q里的值拿出来赋给t1。

有趣的是,地址可不同于值,因为地址是唯一的,地址里的值也只能同时存在一个。再明确点说,快递柜——我们的内存空间里所有的地址都是编号好了的,每一个快递箱——我们的每个地址,一次只能放一件快递(现实生活中一般是这样吧)——也就是一个数值,一个地址只能存放一个值。我们可以把指针看作是取件码,假设情况非常简单,没有任何保密措施——我们的取件码就等于快递箱地址(假设快递小哥凭拿到的取件码放快递)。那么靠这个取件码就能找到这个快递箱里存放的快递了,也就是我们的数值!这就是取值的过程。

所以,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t1的计算值依赖于指针p和q是否指向内存中同一个位置:这就是撞车!如果指向了内存同一个位置,那么,用上面取快递的比喻,这很好理解,因为取件码怎么能一样呢?!

我们来看看如果不是同一个位置:现在假设快递柜有两个箱子,地址分别是0x00400000和0x00400001,p是0x00400000,q是0x00400001。有两件快递,x = 1000; y = 3000;

那么,*q = y; 快递小哥把3000放进0x00400000,*p = x; 把1000放进0x00400001。我们的t1去找取件码q所指代的地址所存放的数值,当然非常轻松,那就是3000,没有什么异议可言。看起来非常有秩序,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箱子里的快递没有被换过

如果是同一个位置呢?那就说明p和q这两个取件码居然是一样的,但是快递小哥也很无奈,他只能先放进去y,再用x替代y。这样,我们的t1最后拿到的就会是1000。

这是一个主要的妨碍优化的因素,也可能会严重限制编译器产生优化代码机会的程序。所以,要想优化,我们必须全方面的考虑这个问题。

书中也给了一道练习题以供思考:

void Swap(long *xp, long *yp)
{
*xp = *xp + *yp;
*yp = *xp - *yp;
*xp = *xp - *yp;
}

在这种情况下,xp如果等于yp,我们假设一开始* yp = 2;那么首先第一行代码过去,*xp就会变成4;第二行代码过去,* yp 就是0;第三行过去,* xp还是0。所以* yp肯定也是0。

很明显,假设xp和yp不同,但装的都是2的话,那么,第一行代码过去,*xp变成4,*yp不变还是2;第二行过去,*yp变成2,*xp不变还是4,;第三行代码过去,*xp变成了2,*yp也是2。这和xp,yp指向同一个位置的情况简直是大相径庭!

函数调用

还有一个妨碍优化的因素是函数调用。请看下面这个过程:

long f();
long func1(){
return f()+f()+f()+f();
}
long func2(){
return 4*f();
}

func2和func1的区别就是调用次数的不同,fun2只调用了一次f()。

考虑这种情况:

long counter = 0;
long f(){
return counter ++ ;
}

这个函数使用的是全局变量counter,修改了全局程序状态的一部分,改变调用它的次数会改变程序的行为

特别地,假设一开始counter设置为0,对func1的调用会返回0+1+2+3=6,但对func2的调用会返回4·0=0。这个结果非常的截然不同,从程序意图上看,func1似乎又比func2好,因为它老老实实地做了加和的操作。

编译器一般不会试图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没有副作用,如果没有,就可能被优化成func2中的样子。相反,编译器会假设最糟的情况,保持所有函数调用不变。

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措施:内联函数替换(inline substitution),将函数调用替换为函数体。

long funclin(){
long t = counter ++ ;
t = counter ++ ;
t = counter ++ ;
t = counter ++ ;
return t;
}
// 编译器还可以做一些统一操作:统一funclin中对全局变量的更新,产生一个优化版本:
long funcopt(){
long t = 4 * counter + 6 ;
counter += 4;
return t;
}

gcc不会做一些非常激进的优化,这也就意味着,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使用gcc编写代码,你应该具备这种从程序上优化的能力。

2. 表示程序性能(CPE)

在开始这一小节之前,让我们认识一下CPE。

CPE(每元素的周期数,Cycles Per Element),是一种表示程序性能的度量标准,类似于时钟周期。这种度量值能够表示执行了多少条指令,反映的是给定向量长度下程序的执行效率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psum1每次迭代计算结果向量的一个元素。

第二个函数使用循环展开的技术,每次迭代计算两个元素。

这样的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,可以用一个常数加上一个被处理元素个数成正比的因子来描述。也就是基于最小二乘的拟合函数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两个函数的运行时间(代码计时、初始化过程、准备循环以及完成过程的时间开销)分别近似于368+9.0n和368+6.0n。当式子有较大的n,此时运行时间主要由n来决定,每项的系数n就是CPE的有效值。此时,psum1的CPE是9,psum2的CPE是6,那么psum2优于psum1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这道题很简单,你只需要画图,和我们解不等式一样。

3. 程序示例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ata_t表示基本元素的数据类型。

为了度量代码对于整数和浮点数数据的性能,我们分别为不同的类型声明编译和运行程序。

如:

typedef long data_t;

并分配一个len个data_t类型对象的数组来存放实际的向量元素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书中给出了以下优化示例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一些变换组合是编写快速代码的“魔术(black art)”,但是作者仍然建议我们实验加上分析,反复尝试不同的方法,进行测量,并检查汇编代码表示,确定底层的性能瓶颈。

以下是combine1的CPE度量值: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4. 消除循环的低效率

每次循环迭代时都必须对测试条件求值,向量的长度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改变,所以,我们在测试条件中都使用这个值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的优化称为代码移动(code motion)。这类优化包括识别要执行多次但是计算结果不会改变的计算,因而可以将计算移动到代码前不会被多次求值的部分。在上例中,对vec_length的调用从循环内部移动到循环的前面。

优化编译器会试着进行代码移动,但对于在哪里调用函数或调用多少次的变换,编译器通常会非常小心,它们不能可靠地发现一个函数是否会有副作用,因此,我们假设函数会有副作用。

如果vec_length有某种副作用,combine1和combine2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。

程序员必须经常帮助编译器显式地完成代码的移动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对库函数strlen的调用是Lower1的循环测试的一部分。在时间复杂度上,对于一个长度为n的字符串,strlen所用的时间与n成正比,因为对lower1的n次迭代的每一次都会调用strlen,所以Lower1的整体运行时间是字符串长度的二次项,正比于n2n^2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除了将对strlen的调用移出了循环,Lower1和lower2是一样的,性能明显对比提升了。

理想的情况下,编译器会认出循环测试中对strlen的每次调用会返回相同的结果,因此能够把这个调用移出循环。但是这非常难,因为strlen会检查字符串的元素,而随着Lower1的进行,这些值会改变。编译器需要探查。

一个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代码片段,有隐藏的渐近低效率(asymptotic inefficiency)。在数据量变得比较庞大的时候,这些代码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5. 减少过程调用

过程调用会带来开销,妨碍优化。从combine2的代码可以看出,每次循环迭代都会调用get_vec_element来获取下一个向量元素,对于每个向量引用,这个函数要把向量索引i和循环便捷作比较,明显会造成低效率。在处理任意的数组访问时,边界检查可能是个很有用的特性,但是对combine2代码的简单分析表明所有的引用都是合法的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