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忆秦娥 · 娄山关

· 阅读需 1 分钟

忆秦娥·娄山关(毛泽东)

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


共勉。希望在技术这条路上能够干干净净,踏踏实实,兢兢业业。

相对论的真相: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?

· 阅读需 9 分钟

摘自丹·爱瑞里《怪诞行为学》。

1.我们生活中的价格诱饵

  •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。我们的心理并没有一个“内部价值计量器”来告诉我们某件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。相反,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,以此来估量其价值。

  • 一切都是相对的,这就是关键所在。

  • 动脑筋既麻烦又讨厌。

尺寸品牌价格
36英寸 松下牌 690美元
42英寸 东芝牌 850美元
50英寸 飞利浦牌 1480美元

你选哪一个?山姆非常清楚,顾客很难把不同电视机的价值算清楚。(谁能确切知道690美元的松下就比1480美元的飞利浦更合算?)同时,山姆还知道,在给了顾客三种选择之后,多数人会选择850美元的那一台。这种感觉就如同飞机会在跑道的两列指示灯之间降落一样。你能猜到山姆把哪一个牌子的标价放到中间了吗?一点儿不错,正是他最想卖的那个!

生活中,富养孩子可能不倾向于掉入这种价格陷阱。他们往往会选一个对他们来说最好的,不会去退而求其次。但我们普通人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怪圈。

  • 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。

  • 我们不但喜欢将事物与事物进行比较,而且喜欢比较容易比较的——避免比较不容易比较的事物。

  • 这里还有个诱饵效应的例子。假设你正计划去欧洲度蜜月,你已经决定在那些风情浪漫的古典城市中选一个,并且把目标进一步限定在罗马和巴黎之间,这两处都是你的最爱。旅行社为两个城市分别安排了旅行计划,包括机票、旅馆、观光,外加每天免费的精美早餐。你会选择哪一个呢? 对多数人来说,在罗马和巴黎之间做出选择不太容易。罗马有古竞技场,巴黎有卢浮宫。两地都充满浪漫风情,都有诱人的美食、时尚的商店。难以选择。那么,再给你第三种选择:罗马,不含早餐(即-罗马,或诱饵)。 如果让你考虑这三种选择(巴黎、罗马、–罗马),你会立即认识到,带免费早餐的罗马与带免费早餐的巴黎具有大致相同的吸引力,而不含早餐的罗马就等而下之了。与明显处于劣势的选择(–罗马)相比,罗马则更具优势。事实上,-罗马使带免费早餐的罗马显得如此之好,以至让你觉得它甚至胜过原先难以取舍的带免费早餐的巴黎。

  • 你一旦看到实实在在的诱饵效应,就会认识到它才是秘密的原动力,它对决定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2.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

  • 比如你是单身,希望在即将到来的相亲晚会上吸引更多的约会对象,该怎么办呢?我的建议是,你带上一个同伴,外观特点和你基本相似(相似的肤色、体型、面貌),但要比你稍稍差一点儿(–你)。为什么?因为你想吸引的那些人很难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对你做出评估。但是如果把你和–你进行比较,你那个作为诱饵的朋友就会把你提升许多,不单是与他(她)比较,而且从总体上与在场的其他人来比较,也是如此。

  • 相对论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各种决定,但它也能使我们痛苦无比。为什么?当我们把自己生活中的运气与别人相比时,就产生了嫉妒和羡慕。

  • 薪酬一旦成为公开信息,媒体就会定期刊登一些特别报道,按高管们的收入高低进行排名。这种公开不但没有压制住高管们的涨薪幅度,反而使美国公司的高管们开始互相攀比工资,最后,高管们的工资火箭般地往上蹿。

  • 工资多少与幸福程度的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紧密,这一点已经反复得到了证明(事实上,这种关联相当薄弱)。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,取决于他是否比他未来老婆的姐姐或妹妹的老公挣得多。这种比较是明显而又现成的。

3.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

  • 比如在同学聚会时,房间中央有一个“大圈子”,其中有人手持酒杯在夸耀自己的高薪,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后退几步,与其他人交谈。我们也可以把眼界放宽。

  • 像这样拓宽视野不太容易,因为凭相对因素做决定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。我们能控制得了自己吗?我知道有人能。 此人叫詹姆斯·洪,著名的“排行与约会”网站的创办人之一(詹姆斯,他的生意合伙人吉姆·杨、里奥纳多·李、乔治·勒文斯坦目前和我共同从事一个研究项目,以帮助测定一个人的“吸引力程度”如何影响他对别人“吸引力程度”的看法)。 当然,詹姆斯已经挣了很多钱,而且他身边还有更多的赚钱机会。实际上,他的一个好朋友,就是贝宝网站的创始人,有几千万美元的身家。但是詹姆斯懂得如何把自己生活中的比较圈子划得小一些,而不是大一些。他是从卖掉自己的保时捷Boxster跑车,换一辆丰田普锐斯做起的。“我不想过开Boxster的生活。”他对《纽约时报》的记者说,“因为你有了Boxster,还会想保时捷911,那些开保时捷911的想什么呢?他们还想着法拉利。” 这个道理我们都应该懂:人心不足蛇吞象。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打破相对论的怪圈。

记与一名技术大佬的谈话

· 阅读需 1 分钟

大浪淘沙,能力立于不败之地。软硬兼具,硬件仍为立身之本。风口飞行,万物终要趋于平衡。勿忘初心,技多不压狂徒之身。

苍茫宇宙,能者穷极数理之本。泱泱华夏,静者以后为动之根。一蓑烟雨,人众所以有之江湖。大江东去,渺茫世界剩者几何?

华北历险记: 前序

· 阅读需 13 分钟

人到非常疲惫的时候会怀念过去,手边的旧物,就会带着记忆回访我的世界。在距离家乡两千公里外的居庸关下,除了天上的北斗七星,也许就只有眼前的电脑与过去有关。过去和现在我用它做了很多事,如果这台拯救者再早一点出现在我的世界,它和高中岁月就能有多一些重合,就不会只记得我背着父母用它改了我的志愿,来到了现在脚下的这片令人百感交集的土地。我还是不懂得好好描述自己的情感,也不完全懂得怎么放下曾经的遗憾,当看着别人说再也不会有耀眼明媚的青春,我却只能听见记忆告诉我,自己的青春总是蒙着一层无奈和暗沉,结尾也如此戏剧。

但那是青春,也是我最快能回忆到的东西。抵不住乡愁如洪水,我打开了搜索框,无意识地敲了一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。一行行熟悉的文字文风映入眼帘,一张张明明极清楚的面孔,我却只能用似曾相识来形容。人很累的时候,似乎是迷茫的,感官会较于平常失灵,眼睛会滞留在一个地方很久,耳边杂音会规律地鸣叫,内心会朦朦胧胧地冒出一个声音,谎称———现在是那一年。这一夜我不知究竟感叹还是赞叹了几多回,大家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了;可是奇怪的是,我却只能用那年的想象去感受文字里的跌宕起伏。

那年的我会怎么想象现在的我呢?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———我得先想想那年我的样子。

我依稀记得那年的我很喜欢读书,读到高三了历史卷子能考满分,物理却还是五六十分的低迷,父母极力劝阻我读文,我为此闷闷不乐了很久。青春可以是明媚的盛夏,当然也可以是无聊的叛逆,我的青春就是后者。不同于青春片里的私奔和争吵,我选择了一种更为静默的方式,那就是挑灯夜读———说来荒唐,在所有人都在高三的晚自习里翻着桌上一摞摞试卷的时候,我把人文社科书垒的老高,顶上不时放着一本读书笔记。我甚至有两整本读书笔记,高二高三一年我读过100多本人文社科书籍,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到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,从屈子的楚辞到朱载垕的乐律全书,从菲利普的营销管理到曼昆的微观经济学,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到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......每一本我都会认真做笔记,因为我坚信如果不做笔记就是一无所获。每天以为自己好浪漫,11点关灯把被子蒙起来,枕头竖起来当靠背,打开MP3和耳机,划到每次回校前急忙下好的专辑,不时往门缝外看去,随着阿姨的脚步声和手电灯闪过便长舒一口气,趁着12点前珍贵的一小时,在被窝里疯狂地翻看电子书:渐渐地我从每天一百页读到两百页,小说两百页读到传记两百页,传记两百页读到社科专著三百页;又或是不满于所得的收获继续读到一点,第二天发试卷、老师讲课的声音只当是掠过,我继续翻着抽屉里的kindle。印象很深的是读《深海的潜水艇》的时候,生活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梦幻——课不想听就不听了,看书;跑步不想跑就不跑了,看书;晚自习学不下去了,看书;学农严格收手机,也偷偷带,把kindle带到寝室,看......

老师不喜欢。旧老师在我的档案里留下了“不能吃苦”的暗语,新老师总是沉默地路过,只是点点课桌,让我把书收起来。高三了,总要对自己负一些责任,但我只收敛下去一半,平日读的少了,我仍觉不够,于是力抗父母反对、邻居议论,背了一把大吉他到学校去。背了一把还不够,我嫌尼龙弦太粗,又换了一把钢弦的老古董,晚上的大课间就混着大家四处带来的谱子,和别人又弹又唱,人少的时候就练习押尾的风之诗;“丝竹乱耳”还不够,我找来王羲之的行楷帖子,一篇篇地描,要“案牍劳形”,描到我的字工整得震惊了老师同学;文学玩了还不够,我买了本郭天祥点流水灯,一回家就做脚本小子,复习课不上就去学Ubuntu和前端;就这样,评了过半的三好学生没有我,广播音乐投稿里我却第一期就投中;试卷写不下去了我就不写,抄起手边的离骚开始背;用便利贴写喜欢的歌词,当做歌星鼓励我面对现实;叫上朋友到天台去散步,望着窗外的湖和惬意的行人长长发呆......

但奇怪的是,我的名次并没有因此一落千丈,某一瞬间,像是突然把一切都整理好了,名次从600名连连攀升到200名左右,就这样我满怀信心,踏进了2022年的新高考一卷考场。那是一场震惊全国的考试,考完我并没有哭,仿佛预料到高兴的太早会有玩乐的报应;同学们愤怒地哭诉,我也在一旁哭诉,只是心里鬼祟地有个声音,因果不空,接下来将要发生些事。

只是没想到,后来的故事,太多。

我反抗爸妈让我填老家大学,在深夜偷偷把志愿改到了北方——分数线一发,我离梦校差200名,和985失之交臂,我推开爸妈要再送的手,一个人提着行李,走进了漫天飞雪的华北平原,走进了“华北儿女多奇志”的北京,走进了肃杀险峻的燕山。一晃三年快要过去,我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,遭遇过惊心动魄的危险,完成了几近无解的挑战,留下了纷飞四散的遗憾,道听了波谲云诡的故事,途说着悲壮动人的命运。时光轮转,我再不是那个任性的少女,闲下来就会思考下一步的动作——该去哪里,该去认识谁,该去争取什么机会,该去做哪个项目,该学哪一门技术?想到就会做,做就会做到,我和在这片土地上拼命的人一样,疯狂甚至有些不择手段地积累着一切能够积累的东西。抄写歌词不为多情,而是为卖我辛苦练出的字;晚上我再也不读书,或只是闲暇读些悬疑小说,我总是趁闲温习技术文档或看看领域的新动向,又或者琢磨当下的时尚;我很少写读书笔记了,写的都是诸如CSAPP的实践心得,取而代之的是不停更新的简历、技术栈笔记和编码心得,又或是一篇篇没有情感的论文,又或是标注天价金额的招标书,又或是足以决定所有人成败的项目概述,又或是决定他人命运的一纸报告。我不再浪漫,计算事物的价值,杀伐果决地砍掉不合适的方案;我仍然贪玩,但贪玩起了计算机和机器人,那一页“文史哲”就此撂置。19岁开始,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,早已忘却当年如何执着于书籍,青春也早已在记忆里发黄,一回望就要皱褶而开裂。明明只过了三年,似乎是距离拉长了时间,似乎是故事来不及分章节讲,直到今天这些故事才被梳理。

我从青春的围墙中溜出来了,再也不用眺望那一面湖,我去看了什刹海和渤海湾,秦淮河和黄浦江,赛里木湖和玄武湖,吹了东海的风,眺望祖国的宝岛。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,可是其实我知道,我困进了一堵堵更厚,更加说不清的围墙,干很多工作,懂了很多人情世故,我被困在他人的城府里,棋盘里;被困在小镇的视线里,大山里;被锁在两千公里外的风暴,冰雪,回家的路上。

在北方没酒的时候,和朋友出去痛吃一顿火锅就是最好。我们总是说走就走,去县城的KTV里高歌“南方天空飘着北方的雪”,唱累了,舀一勺红油一勺麻酱,毛肚鸭血火辣辣下肚,涮上鲜美的肥牛和乌鸡卷,配上脆爽嫩滑的鸭肠,不甘的日子就这样甘辣地打发。剩下的方式就是这里的随笔,和随心写写的公众号。这一出华北历险记,若幸得认可,此番江湖相见,就算是有缘人。

Loading Comments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