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历险记: 前序
人到非常疲惫的时候会怀念过去,手边的旧物,就会带着记忆回访我的世界。在距离家乡两千公里外的居庸关下,除了天上的北斗七星,也许就只有眼前的电脑与过去有关。过去和现在我用它做了很多事,如果这台拯救者再早一点出现在我的世界,它和高中岁月就能有多一些重合,就不会只记得我背着父母用它改了我的志愿,来到了现在脚下的这片令人百感交集的土地。我还是不懂得好好描述自己的情感,也不完全懂得怎么放下曾经的遗憾,当看着别人说再也不会有耀眼明媚的青春,我却只能听见记忆告诉我,自己的青春总是蒙着一层无奈和暗沉,结尾也如此戏剧。
但那是青春,也是我最快能回忆到的东西。抵不住乡愁如洪水,我打开了搜索框,无意识地敲了一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。一行行熟悉的文字文风映入眼帘,一张张明明极清楚的面孔,我却只能用似曾相识来形容。人很累的时候,似乎是迷茫的,感官会较于平常失灵,眼睛会滞留在一个地方很久,耳边杂音会规律地鸣叫,内心会朦朦胧胧地冒出一个声音,谎称———现在是那一年。这一夜我不知究竟感叹还是赞叹了几多回,大家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了;可是奇怪的是,我却只能用那年的想 象去感受文字里的跌宕起伏。
那年的我会怎么想象现在的我呢?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———我得先想想那年我的样子。
我依稀记得那年的我很喜欢读书,读到高三了历史卷子能考满分,物理却还是五六十分的低迷,父母极力劝阻我读文,我为此闷闷不乐了很久。青春可以是明媚的盛夏,当然也可以是无聊的叛逆,我的青春就是后者。不同于青春片里的私奔和争吵,我选择了一种更为静默的方式,那就是挑灯夜读———说来荒唐,在所有人都在高三的晚自习里翻着桌上一摞摞试卷的时候,我把人文社科书垒的老高,顶上不时放着一本读书笔记。我甚至有两整本读书笔记,高二高三一年我读过100多本人文社科书籍,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到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,从屈子的楚辞到朱载垕的乐律全书,从菲利普的营销管理到曼昆的微观经济学,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到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......每一本我都会认真做笔记,因为我坚信如果不做笔记就是一无所获。每天以为自己好浪漫,11点关灯把被子蒙起来,枕头竖起来当靠背,打开MP3和耳机,划到每次回校前急忙下好的专辑,不时往门缝外看去,随着阿姨的脚步声和手电灯闪过便长舒一口气,趁着12点前珍贵的一小时,在被窝里疯狂地翻看电子书:渐渐地我从每天一百页读到两百页,小说两百页读到传记两百页,传记两百页读到社科专著三百页;又或是不满于所得的收获继续读到一点,第二天发试卷、老师讲课的声音只当是掠过,我继续翻着抽屉里的kindle。印象很深的是读《深海的潜水艇》的时候,生活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梦幻——课不想听就不听了,看书;跑步不想跑就不跑了,看书;晚自习学不下去了,看书;学农严格收手机,也偷偷带,把kindle带到寝室,看......